张××,女,63岁
初诊:1992年4月3日
主诉:(代主诉)患者于昨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右半身活动不利,右颜面麻木,语言欠佳,口流涎,经二七二医院"CT"检查,诊断为:①.双侧基底节梗塞和多发性梗塞。②.脑萎缩遂邀为诊治。见患者痛苦面容,右半身不能活动,言语不利,以午后及说话多时为重,口流涎,自感头胀,右颜面麻木,舌质淡、苔白腻,舌体有轻微颤动。脉左沉细无力,右弦滑。(平素有高血压史),此乃气血亏虚,血运无力,肝热未平,湿痰阻络之候。治以平肝清热、补气血、化痰湿而通络道。
石决明、胆草、豨莶草、当归、生龙牡各、党参、苏地龙、清夏、生黄芪、灵仙、鸡血藤、陈皮、生山甲、云苓、益智仁、寄生、九菖蒲、天麻、天竺黄、钩藤。
牛黄清心丸二粒,分二次吞服;大活络丹一粒,分二次吞服
二诊:1992年4月9日
前方连进五剂。右侧肢体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、双手握力相等,但右侧肢体活动缓慢欠灵活、头胀已愈、右颜面麻木明显减轻,已不流涎。语言较前清楚,舌质淡,苔白腻,舌颤已止。双脉俱沉细弱,右脉稍现滑象。拟重用补气血、祛痰湿、活血通络之剂。
生黄芪、党参、益智仁、清夏、鸡血藤、熟地、天竺黄、陈皮、苏地龙、当归、九蒲、云苓、殊签草、杭芍、桑寄生、僵蚕、生山甲、川芎、川贝母、天麻、威灵仙。
大活终丹一粒,分二次吞服
按:此例患者发病突然,于发病后第三天"CT"结果汇报后邀为诊治。初诊时,见患者痛苦病容,瘫卧于床,右侧肢体不能活动,言语不利,口流涎,自感头胀,右颜面麻木,舌质淡、苔白腻,舌体有轻微颜动,当先察其左寸口脉时,良久未能寻见,遂以为反关脉,而反关脉经仔细寻按后,仍来得见。又复从寸口处寻求,当重按至骨而为伏脉时,方见其细弱之脉、再察右手脉则呈弦滑之象。左右病脉同出一人之身,而竟如此悬殊,窃思左为心肝肾,右为肺脾命,心主血,肝藏血,脾生痰,肺藏痰。左脉沉细无力,乃气血之亏虚,右脉弦滑是湿痰之阻络,在结合其临床之证候。头胀、右颜面麻木是肝热上攻之象,舌质淡,舌体震颤,口流涎,是气虚所致,气不摄液则口流涎,气虚舌本无主,不能自持,则舌体震颤。凡病午后加重,或言语多则病情加重者,皆气虚之象也。此亦辨气虚之一法也。言语不利、苔白腻,为湿痰盛,湿痰阻于廉泉。脉证合参,本病为气血亏虚,气虚则血运无力,而脉络闭阻,又遇湿痰内盛,湿痰阻于脉络及廉泉,又有肝热之证候,故治疗以补气血,化湿痰,清肝热,通络道入手。在处方遣药时,还需谨慎从事,因补血养血之品多滋腻、湿痰盛时不可安投,否则胶固不解,缠绵难愈,甚至累及终身,故凡属滋腻、收敛、呆板、阴柔等如阿胶、熟地、生地、杭芍、元肉等在湿痰盛时,皆当慎用,可选用当归、鸡血藤、川芎等养血活血之品,使其补而不滞,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其肝热的一面,由于患者平素有高血压病史,发病后自感头胀。右颜面麻木是肝血亏而肝阳上亢之象,如不予控制其肝热,则有孤阳上亢,一发莫制而为脑出血之虞。故平肝清热是不可忽视的。总之本例患者虚实夹杂,故在治疗时必须面面俱到。用药谨慎。当初诊时,用牛黄清心丸二粒,大活络丹一粒。其意是用清心丸之凉,既清肝经之热,又佐大活络丹之温,其比例为2:1,凡半身不遂而有肝热证候者,用大活络丹必配牛黄清心丸或牛黄降压丸等,目的在于使一寒一热之药互相交参,使药性平和,但取其通络之力也,而且还防止资助肝热之弊。由于本例治疗及时,又辨证准确,用药详细周密,故初诊予五剂药后,患者竟下地劳务,活动如常。